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發展,特制訂《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
石油和化工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資源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總量大,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快速發展,生產總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合成氨、化肥、純堿、燒堿、電石、硫酸、合成纖維、染料、輪胎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煉油、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二位,行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在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保障社會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應看到,我國石油和化工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已日益凸現: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存在加劇之勢;產業布局比較分散,大型化、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程度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新型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步伐緩慢;資源環境制約力加大,行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物質資源的大量投入。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工發展遇到嚴重困難,既是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結果,也凸現了行業結構不合理及發展方式轉變滯后帶來的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石化產品的國內需求仍處于快速增長期。油品、化肥、農藥、合成材料等主要產品的剛性需求將長期存在,高端石化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國民經濟各相關部門的振興為石油和化工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石油和化學工業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努力完成保增長任務的同時,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結構調整,是抑制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工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專用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賴進口。目前,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油和化工產品基本上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由于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不足,近年來各地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造成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勢頭進一步加劇。我國出口的一些石油和化工產品國外經過進一步加工,變成專用、精細化學品又高價返銷國內。因此,不加快結構調整,不嚴格控制低端產品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不大力提高產品的專用化和精細化率,就難以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和整體水平。
(二)加快結構調整,是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緩解資源能源壓力的有效途徑
石油和化工是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的產業,煤炭、石油、天然氣既是行業發展所必需的能源,又是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2008年全行業能源消費量折標煤4.3億噸,占全國消費總量的15.1%,位居工業領域前列。目前,石化產業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原油接近50%,氯化鉀超過50%,天然橡膠超過75%,硫磺高達90%。國內資源能源的現狀已無法承載合成氨、化肥、純堿、燒堿、電石等高載能產業的無序擴張。只有加快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載能產品在行業的比重,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緩解資源能源緊缺對行業發展造成的壓力。
(三)加快結構調整,是推行清潔生產、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石油和化工是廢棄物排放量較高的產業,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目前,石化產業的廢水、廢氣、廢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國工業領域分別居第1、第4和第5位,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居前列。企業排放不達標對部分地區的水體、土壤安全帶來隱患。減少行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石油和化工產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清潔生產,通過推進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產品的發展,轉變粗放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四)加快結構調整,是完善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重要手段
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我國煉油、化肥、農藥、甲醇、電石、氯堿、純堿等行業的企業數量都多達數百家甚至上千家,產能總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業平均規模卻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部分資源型產品生產遠離原料產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又集中在環境容量較小的地區。只有加快結構調整,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特別是跨地區的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做強做大,才能完善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總體要求,充分利用市場調整和政府加大行業引導力度的機會,以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和降低高載能產品比重為目標,積極開發新產品,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市場準入,改善產業、產品結構;以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目標,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采用園區化、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改善企業組織結構;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鼓勵資源性產品有序轉移,優化產業布局;以提升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水平為目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傳統產業改造,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立足于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提高高端產品自給率是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實現石油和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石化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結構、質量和效益,優先發展國內供不應求的緊缺產品和高端產品,努力提升自給率。
――立足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自主創新作為行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結構調整的主要支撐,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新能源化工、新領域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等關鍵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努力搶占未來石化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立足于提高產業集中度。依據石油和化工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長的特征,促進企業優化整合,構建有利于上下游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促進龍頭和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特做專,形成大中小企業并存、優勢互補、各有所長的發展新局面。
――立足于優化區域布局。根據資源、市場、環境、交通等多方面條件,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立足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
(三)主要目標
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通過三年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要力爭實現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發展后勁顯著提高的目標。考慮與“十二五”規劃銜接,到2015年,石油和化工產業應做到結構比較合理,發展方式更加科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由大變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顯著改善。加快完善油氣資源供應體系,在加大國內勘探開發的同時,鼓勵企業到海外獨資或合作開發油氣資源、投資建廠。實行煉油化工一體化,提高輕質油品的總收率,優化乙烯原料結構,穩定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提高劣質資源、低品位礦石以及廢棄物的利用效率。繼續提升高濃度化肥的比重,擴大緩控釋肥推廣規模。子午線輪胎、離子膜燒堿、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的比重明顯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等高新產品自給率進一步提高,化工產品精細化率達到45%以上。
產業布局結構更趨合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化肥、甲醇、電石等資源型產品向原料產地集中,主產區化肥、電石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提高到60%和70%。涂料、染料等精細化學品及化工新材料向消費地集中,形成一批與市場聯系緊密、具有不同特色的產業園區。在堅決遏制煤化工盲目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發展一批新型煤化工生產基地。
企業組織結構逐步優化。到2015年,全國煉油、乙烯裝置平均規模分別達到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氮肥、農藥、氯堿、電石等行業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著名品牌龍頭企業,大幅提升行業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總量的比重,進一步擴大銷售收入過千億的企業數量。
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明顯提升。千萬噸級以上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氣等成套技術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異戊橡膠、氯堿用離子膜等產業化技術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產,干法乙炔制聚氯乙烯等技術更加成熟。到2015年,全行業確保完成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電石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至1噸標煤,黃磷下降至7噸標煤,合成氨下降至1.7噸標煤;相對于“十一五”末期,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藝過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一)石油、天然氣
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按照“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發展南方、開發海域”的思路,加強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加快煤層氣、頁巖氣、頁巖油、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調查和開發。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堅持平等合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境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實現可采儲量和產量的穩定增長。
實行油氣并舉的發展戰略。加強老油田二次開發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延緩老油田產量衰減。鼓勵低品位邊際性油田開發。加快渤海等海域以及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松遼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促進資源穩定供應。在穩定原油產量的同時,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改善能源結構。增強石油戰略儲備能力,擴建和新建原油儲備基地;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成渝地區建設成品油儲備基地。在沿海地區適當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擴大接收能力。完善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逐步形成全國油氣管線網絡。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中緬、中俄、中哈陸路油氣進口通道,加快川氣東送和沿海天然氣管網等輸氣干線建設。建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碼頭為中心,覆蓋主要煉化企業,東西銜接、南北貫通,國內原油、進口原油和成品油靈活調節的管道輸送網絡。
(二)原油加工
通過調整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在產能相對過剩的地區,限制新建煉油項目;在油品消費集中的地區,堅持內涵式發展,依托現有煉化企業和基礎設施實施煉油改擴建,嚴格控制新布點建設煉油項目。擴大進口原油接卸和儲運能力,加快原油碼頭、原油戰略儲備基地的建設,同時加快建設原油、成品油管網,調整運輸結構,降低運輸成本。爭取到2015年,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年級的煉油生產基地,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煉油能力比重進一步提高,煉油企業平均規模達到500萬噸以上。加快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的煉油裝置,積極引導200萬噸/年的煉油裝置向生產特色產品轉型、轉向,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小煉油項目。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裝置,提高綜合加工和煉化一體化能力,積極推動油品質量升級改造。爭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達到5.5億噸左右,成品油產量達到3億噸左右。汽油質量標準達到國Ⅳ以上,柴油質量標準達到國Ⅲ以上。輕油收率達到75%。
(三)乙烯
采取“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園區化”的發展模式,加快乙烯工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努力實現資源、規模、效益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加快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統籌兼顧中西部地區的乙烯工業布局。鼓勵原料向輕質化方向發展,穩妥有序地推進煤制烯烴的產業化進程,推廣以重油催化熱裂解(CPP)為代表的新技術。通過調整乙烯原料結構,實現原料來源的多元化,降低乙烯當量對外依存度。密切跟蹤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積極開展基礎性或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的自主創新研究,提高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率。調整產品結構,實施差別化發展戰略,使乙烯下游產品向品牌化、系列化、高檔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繼續對現有大型乙烯企業實施擴能降耗和提高競爭能力的改擴建,努力使噸產品消耗標準油低于620千克。爭取到2015年,全國乙烯產能達到2100-2300萬噸,當量乙烯自給率達到60-65%。
(四)合成材料
合成樹脂 聚烯烴樹脂在增加產量的同時,要從通用型向專用型和高檔化發展,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熱固性樹脂要提高質量,增加產品種類。加快吸水樹脂、導電樹脂等功能性樹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開發與生產。加強可再生“綠色”樹脂的研發及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加快技術進步,推動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研發新的聚合技術和新型高效催化劑。
合成橡膠 丁苯橡膠、丁二烯橡膠、氯丁橡膠、丁腈橡膠中的通用型產品,應著力提高質量,并根據市場需求,積極開發具有特殊用途的新產品。加快丁基橡膠(特別是鹵化丁基橡膠)、乙丙橡膠等國內緊缺橡膠產品及氟硅橡膠、丙烯酸酯橡膠等特種橡膠產品的發展。加快異戊橡膠的開發,爭取盡早實現工業化和產業化。提高粉末橡膠、液體橡膠等專用品種的產量。提高環保型乳聚丁苯橡膠填充油的供應量,推動低多芳含量填充油丁苯充油橡膠的產業化進程。
合成纖維 提高通用型纖維的質量,開發具有特殊用途的新品種,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差別化纖維和多纖材料,提高功能性纖維的比例。大力發展高強度、高彈性模量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特種合成纖維,研發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纖維并推動為其配套的1,3-丙二醇的產業化進程。加快己內酰胺、丙烯腈等裝置的技術改造,提高收率,穩定質量。進一步提高對二甲苯(PX)的生產能力,力爭自給率達到85%左右。
(五)有機化學原料
加快發展國內缺口較大、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機化工產品,重點是:苯酚/丙酮、1,3-丙二醇,1,4-丁二醇、雙酚A、己二腈、己二酸、己二醇、己二胺、高碳醇(14-16碳)、氟碳醇、聚醚多元醇、環己酮、異氰酸酯(TDI、MDI、ADI)、碳酸二甲酯、吡啶等。鼓勵發展乙烯氧化法制乙二醇、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環氧丙烷、甘油法制環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制己二腈和裂解碳五的分離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重要農藥、醫藥中間體等。限制丙酮氰醇法制丙烯酸、糧食法制丙酮/丁醇、氯醇法制環氧丙烷和皂化法制環氧氯丙烷等生產工藝。
(六)橡膠制品
進一步限制斜交胎的發展,繼續增加載重子午胎和工程子午胎的產量,提高無內胎載重子午胎、輕載子午胎以及低斷面、扁平化、大輪輞高性能轎車子午胎的比例,加快發展航空輪胎、大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產品。爭取到2015年,輪胎子午化率提高到85%。限制廢舊輪胎的進口,鼓勵對國內廢舊輪胎進行翻新再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發展高附加值、安全、節能、環保的膠管膠帶產品,以及為汽車等高技術產業配套服務的非輪胎橡膠制品。淘汰1.5萬噸/年以下干法造粒炭黑生產裝置(特種炭黑和半補強炭黑除外),研發推廣低滾動阻力炭黑和功能型炭黑等新產品。推廣橡膠助劑清潔生產工藝,爭取到2015年,環保型橡膠助劑比率達到85%以上。加快發展特級輪胎再生橡膠和特種合成再生橡膠,盡快完成節能、環保廢舊橡膠利用工裝,促使95%的企業達到國家“三廢”排放二級標準。
(七)化肥
提高氮肥、磷肥準入門檻,限制低水平產能無序擴張。重點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化肥的比例。爭取到2015年,高濃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復合率達到40%以上。調整產業布局,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復合肥前10名企業的產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支持中小企業由生產基礎肥向肥料二次加工轉移,配合農化服務,生產面向當地的專用肥。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劣質煤生產尿素,推廣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廢水超低排放、廢氣廢固綜合利用等技術,以及磷礦鉀礦伴生資源和磷石膏渣的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直銷網絡,減少流通環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八)農藥
控制傳統品種的產能,繼續調整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的比例,加快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加快創制、開發和推廣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產品,重點發展水基化制劑等新劑型以及配套的新型加工助劑和非芳烴溶劑。推廣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實現“三廢”統一治理。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農藥原藥生產企業由500多家下降至200家左右,前50位農藥企業銷售額比重達到50%以上,水基化制劑和使用非芳烴溶劑的乳油制劑所占比例達到70%以上。
(九)化學礦
加強礦產資源管理,適當提高重點礦產資源的最低開采規模,實現資源的有序勘探、規模開采和集約利用。加大勘探力度,提高磷、鉀、硫、氟等國內緊缺資源的保障程度。提高中低品位礦產資源、共伴生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使礦產資源回收率、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提高5-10個百分點。推進礦產資源的開發整合工作,引導礦產資源向優勢加工企業集中。加快產業布局調整,鼓勵企業在消費市場及周邊區域、老少邊窮地區勘探開采。堅持資源環境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加強對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的管理和保護,降低采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十)基礎化學品
氯堿 嚴格控制產能總量,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調整產品結構,繼續提高離子膜法燒堿的產能比例,推動燒堿用離子膜的國產化進程,發展精細化和專用化聚氯乙烯產品,開發高附加值的耗堿、耗氯產品。加快技術進步,研發新型分子篩催化劑和無汞催化劑,推廣干法乙炔發生技術、新型干法水泥、低汞催化劑、新型節能型離子膜電解槽。提倡熱電聯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資源優勢、上下游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和若干物流便利、市場優勢明顯的企業集團;離子膜法燒堿的比重達到75%以上;電石法聚氯乙烯使用低汞、無汞催化劑的比重達到90%以上。加大氯化汞催化劑使用、回收環節的管理,降低單位聚氯乙烯產品的氯化汞消耗。
純堿 嚴格控制產能總量,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高重質純堿和干燥氯化銨的產能比例。推動技術進步,加快節能減排改造,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鼓勵氨堿廢渣的各種綜合利用技術,如脫硫、膠凝材料等。
無機鹽 嚴格控制基礎產品和大宗產品新增產能。提高氰化鈉、重鉻酸鈉等高污染和高環境風險產品的準入門檻,強化生產許可證管理,加強監管力度。嚴格控制資源型、高載能和初級產品的出口。限制外商投資鋇、鍶、磷等戰略資源和稀有礦藏開采及其初級產品加工。加快發展功能化、系列化、精細化無機鹽產品,爭取到2015年,高端產品增加值占全行業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調整產業布局,引導資源型產品向原料產地集中。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廣無鈣焙燒或液體氧化生產鉻鹽、黃磷干法除塵等先進技術,提高重點產品的節能環保水平,加強副產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
電石 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未來3-5年不得新建單純擴大產能的項目。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并向資源和能源產地集中,形成一批產能在20萬噸/年以上的大型電石企業。爭取到2015年,企業平均規模由5萬噸/年上升至10萬噸/年,內蒙古、新疆、寧夏、陜西等資源富集地區的電石產能達到全國的70%。按照《準入條件》要求,加快內燃爐的改造,推廣大型密閉式電石爐。提高爐氣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利用爐氣生產化工產品。積極開拓電石產品新的應用領域,實現用途多樣化。
硫酸 嚴格控制產能總量,加快淘汰10萬噸/年以下的制酸裝置。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鼓勵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調整技術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推廣硫磺制酸低溫位熱能回收、硫鐵礦制酸稀酸洗凈化等先進技術,提高硫鐵礦燒渣、高硫煤中硫資源的利用水平,提升國產催化劑的質量,通過技術進步降低SO2排放量。
(十一)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的發展必須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引導、規范發展。
要根據煤炭、水資源、環境容量、交通運輸等條件,確定煤化工產業的布局和規模。煤炭調入大省原則上不鼓勵發展煤化工;煤化工用煤應盡量不與發電、民用煤等沖突,鼓勵使用高硫、高灰劣質煤發展煤化工;積極開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氣化技術,推動關鍵裝備和催化劑的國產化進程,降低產品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煤化工產品的競爭力。
甲醇要嚴格控制產能總量,通過上大壓小的方式淘汰落后甲醇產能,積極開發新型甲醇下游產品,緩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快《車用燃料甲醇》及《車用甲醇汽油(M85)》兩個國家標準的實施,積極開展相關配套標準的制定工作。引導二甲醚產業合理發展,加快在民用燃氣和替代柴油方面的應用。穩步、有序地推進煤制烯烴、煤制甲烷和煤制乙二醇的示范工程建設,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發展。科學發展煤制油,在示范工程取得成功之前,限制盲目發展。鼓勵發展煤基多聯產,促進化工生產與能源轉化相結合,提高煤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十二)化工新材料
有機硅 控制有機硅甲基單體產能總量,提高準入門檻,限制新建10萬噸/年以下的生產裝置。提高有機硅單體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原料消耗,加快下游高檔產品開發,向技術和效益密集型轉變。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力度,加快開發苯基單體及其系列產品、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多晶硅工業副產四氯化硅綜合利用等技術;加快發展高性能硅橡膠、新型硅油、特種硅樹脂及硅烷偶聯劑、有機硅/有機改性材料,提高行業核心技術競爭力。
氟化工 限制低端產品盲目發展,不得新建、改擴建用于受控用途的含氫氯氟烴(HCFC)生產裝置。限制新建1萬噸/年以下氫氟酸、電解法制全氟辛烷磺酸鹽(PFOS)和全氟辛酸銨(PFOA)、高純級以外的六氟化硫等生產裝置。淘汰5000噸/年以下工藝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氫氟酸、濕法氟化鋁及敞開式結晶氟鹽生產裝置。鼓勵發展中低品位螢石采選利用、磷肥副產氟硅酸制氫氟酸等先進技術,以及高純無水氟化氫、高分子比(2.8以上)冰晶石、高活性氟化鉀、全氟烷基乙烯基醚類等系列關鍵特種單體、雜環類或脂肪族類含氟精細化學品、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等先進產品。加快開發高性能氟樹脂、氟橡膠、環境友好型制冷劑和清洗劑、含氟膜材料、氟化石墨、氟化瀝青、含氟電子化學品、不含PFOS/PFOA的氟碳表面活性劑和整理劑系列產品、含氟醫農藥、含氟液晶、含氟染料及其中間體等產業化關鍵技術。堅持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
工程塑料 進一步推動聚碳酸酯(PC)、長碳鏈尼龍、耐高溫尼龍、液晶聚合物(LCP)的研制與開發,盡早實現工業化、產業化。積極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改性聚苯醚(MPPO)、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系列等工程塑料產品。聚甲醛(POM)和熱塑性聚酯(PBT),重點是提高質量、增加產品種類。加快樹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進程,鼓勵發展環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積極擴大應用領域。
聚氨酯 提高MDI、TDI等聚氨酯原料的供應能力,形成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異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生產基地。推動脂肪族異氰酸酯(ADI)和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環氧丙烷(HPPO)的產業化進程。發展水性聚氨酯樹脂、聚氨酯泡沫發泡劑、穩定劑、阻燃劑等產品。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和可生物降解原料生產聚氨酯產品。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快研發TDI光氣化反應設備和工藝技術、聚氨酯水分散液(PUD)穩定性合成工藝技術。加快聚氨酯材料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推廣應用,尤其是節能保溫方面的應用。
彈性體 優先發展國內緊缺的熱塑性彈性體,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健全產品體系。重點發展聚氨酯彈性體(TPU)、聚酯彈性體(TPE)、聚脲彈性體(PUA)以及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SIS)、氫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等聚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SBC)。
復合材料 大力發展以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纖維等特種纖維為骨架的樹脂基復合材料。
(十三)精細化工
涂料 提高準入門檻,建立準入制度或標準,限制低端產品無序擴張。加快淘汰溶劑法氯化橡膠生產工藝和含DDT、TBT、PFOA、紅丹等有害物質的涂料產品。限制1萬噸/年以下氧化鐵顏料生產線。重點發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體分涂料、輻射固化涂料等環境友好型產品,以及建筑、橋梁、航空、汽車、船舶、重防腐等領域專用涂料。加快研發具有特殊用途的無機顏料和民用飛機、高速鐵路、風力發電等國家重點工程用涂料,提升鈦白粉和氧化鐵顏料的深加工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改造,爭取到2015年,鈦白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0%,采用高品位鈦原料的氯化法鈦白粉產能提高到15%。
染料 嚴格控制新增產能,2015年前不再新建、擴建染料生產裝置。加快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關停環保不達標的生產裝置。鼓勵企業加快“走出去”發展步伐,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引導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加快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發,重點開發和推廣催化、三氧化硫磺化、連續硝化、絕熱硝化、定向氯化、組合增效、表面處理、“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高附加值和特種功能的染料品種,提高產品檔次。
膠粘劑 淘汰107膠,限制溶劑型氯丁橡膠類、丁苯熱塑性橡膠類、聚氨酯類和聚丙烯酸酯類等通用型膠粘劑的發展。重點發展改性型、水基型、熱熔型、光固化型(UV型)、高固含量型膠粘劑產品。鼓勵使用廢棄物和可再生資源作為膠粘劑的生產原料。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加快膠粘劑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引導企業向化工園區集中。
新領域精細化工 電子化學品領域重點發展高純試劑、高純氣體、高性能新型封裝材料、高性能基板樹脂、新型液晶材料。水處理劑領域重點發展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殼聚糖等高性能、環保型水處理劑。飼料添加劑領域重點發展蛋氨酸、丙酸等短缺品種,限制發展氯化膽堿等過剩品種,取締瘦肉精等違禁添加劑品種的生產。食品添加劑領域重點發展仿生態、安全型添加劑,如生物法番茄紅素、D-核糖、糖醇類甜味劑等。表面活性劑領域重點發展高性能含氟、含硅表面活性劑和脂肪酸類、葡萄糖類等天然產品為原料的表面活性劑。
(十四)生物化工
加快培育生物化工,是全面建設創新型產業的重大舉措。對檸檬酸、賴氨酸、腐植酸、乳酸等傳統生物化工產業,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出口產品的檔次。加快節能減排改造和廢棄物的回收治理及綜合利用,提升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廣園區化和集約化發展模式,引導企業向資源地集中,提高行業競爭力。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大力發展生物農藥、腐植酸農藥、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全降解農用薄膜、非糧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劑、高性能水處理絮凝劑、殺菌劑、生物填料等生物技術產品。推動蛋白酶催化合成、微生物酶拆分制備等先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聚羥基脂肪酸酯、聚乳酸、十二碳二元酸、單細胞蛋白、酶制劑、生物試劑、生物芯片、干擾素、生物傳感器等高端產品。
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加大監督執行力度。
按照《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積極落實相關產業政策。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及時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產品質量標準、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嚴格控制燒堿、純堿、氮肥、磷肥、硫酸、電石、電石法聚氯乙烯、甲醇、輪胎、染料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建設,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依托現有企業擇點建設煉油、乙烯項目。鼓勵發展和研發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對屬于限制、淘汰類的產品,應嚴格按照產業發展政策,加大監督執行力度,確保產業結構調整順利實施。
(二)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淘汰落后產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難點。石油和化工大部分初級原料型產品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企業關停和落后產能退出,必須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應盡快研究建立產業退出機制,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促進結構調整順利實施。對必須淘汰的產能,要在能源、用水、信貸等方面限制其供應;對于明顯過剩的高載能、高污染產能,通過有效方式促其退出市場;對轉產其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行政審批(備案)、土地、融資等方面應給予支持。
(三)加快自主創新和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石化產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項目及產品目錄》的安排,制定《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組織行業推廣先進、適用、成熟技術,開展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重點是先進節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稀缺產品和高端產品產業化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組織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積極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組織好石化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的實施,重點支持油品質量升級、化肥農藥結構調整、高端石化產品發展,大力扶持功能復合材料、生物化工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異戊橡膠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丁基橡膠和己內酰胺等關鍵技術產業化,大型乙烯等工程技術本地化示范工程建設。鼓勵企業對引進的國外先進生產工藝和裝備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升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強化石油和化工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所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勞動者,全面提高從業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打造民族知名品牌。
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是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石油和化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加快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兼并重組要妥善解決好富余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通過資本金注入、融資信貸等措施支持優勢、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形成一批國內市場占有率高、國際有影響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業集團。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推動民族品牌建設,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五)加強行業引導,維護產業安全。
推廣園區化、上下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加快發展石油和化工物流倉儲、勘察設計、裝備制造等現代服務業,提升其發展水平和在石油和化工產業中的比重,為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結構調整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加強行業經濟運行及監測分析,及時發布市場需求、產業發展、技術進步、標準制定、行業準入等方面的信息。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秩序,避免無序競爭和盲目發展。完善石油和化工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加強對三大合成材料和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異常情況及其對國內產業影響的監測。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開展與海外產業界的對話與磋商,依法采取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公平貿易秩序和產業安全。
(六)推行責任關懷和循環經濟,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
在石油和化學工業倡導和實施責任關懷,建立科學規范的精細化管理體系。引導企業自發、主動地做好工藝安全、職業健康、環境保護等工作。建立危險化學品崗位持證上崗制度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對化工產品實行從設計、制造、生產、儲運、使用到廢棄的全過程監控,改善石油和化工產業的公眾形象,提高企業的聲譽。積極推進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水平,使污染物排放得到有些控制,為節能減排做出積極貢獻,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